德泓智库 | 2025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节能降碳专项申报:支持领域、补贴标准与申报要点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我国 “双碳” 目标推进进入关键阶段的背景下,中央预算内投资节能降碳专项作为国家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其政策导向与实施细则备受行业关注。本文基于2025年最新政策动态,从政策背景、支持领域、补贴标准、项目管理要求、年度变化及申报策略等维度进行系统解读,形成项目申报参考框架。
一、政策背景与战略意义
(一)全球气候治理与国内发展需求的双重驱动
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愈发严峻,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减少碳排放已成国际共识。我国作为能耗和碳排放大国,面临着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碳排放有效控制的双重任务。
从国内情况看,电力、钢铁等重点高耗能行业仍是能耗与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其生产工艺和设备能效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单位产品能耗平均高出10%-15%,节能降碳潜力显著。在此背景下,中央预算内投资节能降碳专项的实施,通过资金引导与政策激励,将倒逼高耗能行业转型升级,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政策目标体系构建
节能降碳专项政策目标明确,形成了 “三位一体” 的目标体系:
产业升级目标:推动传统高耗能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和碳排放强度,优化产业结构。
技术创新目标:鼓励节能降碳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示范与推广应用,突破技术瓶颈,提升我国绿色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可持续发展目标: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政策核心内容解读
(一)重点支持方向与领域
节能降碳专项政策聚焦节能降碳改造、循环经济助力降碳、碳达峰碳中和先进技术示范及应用三大方向,覆盖多个重点行业和领域,具体如下表所示:

(二)补贴标准与实施模式
专项采用 “分类分档” 补贴机制,根据项目性质与技术含量设置差异化补贴比例,具体如下:
1、技术示范专项(最高补贴 30%)
针对纳入《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清单》的项目,重点支持氢能全产业链(制氢、储氢、运氢、用氢)、新型储能(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长时储能)、碳捕集利用(火电 / 钢铁行业碳捕集、CO₂化工利用等)。补贴上限为项目总投资的30%,要求项目技术先进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具备明确的示范推广价值。
2、行业改造专项(最高补贴 20%)
面向高耗能行业的节能改造项目,以 “能效提升幅度” 为核心考核指标。例如:
数据中心改造:要求改造后PUE(能源使用效率)从改造前的1.8及以上降至1.25以下;
煤电项目:供电煤耗>270克/千瓦时的项目直接排除,仅支持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改造;补贴比例为项目总投资的20%,优先支持改造后能效达到行业标杆水平的项目。
3、循环经济专项(最高补贴 15%)
聚焦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煤矸石制备新型建材、钢渣提取有价金属等)、园区循环化改造(物质流 / 能量流优化)、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回收网络)等,补贴比例为总投资的15%,要求项目资源利用率较行业平均水平提升10%以上。

(三)项目管理要求
为确保资金使用效率与政策目标一致性,专项明确 “全生命周期” 管理要求:
入库筛选:项目需具备示范引领性,符合国家产业规划与能效标准,提交材料需包含技术可行性报告、能耗测算报告、资金筹措方案;
开工条件:新开工项目需完成立项、规划、用地、环评等全部审批手续,在建项目需提供进度证明(如工程监理报告);
资金监管:企业投资项目需出具资金到位证明(自有资金占比不低于 30%),申报文件中需承诺不重复申报其他中央资金,接受事后审计;
绩效评估:项目建成后需开展能效/减排效果评估,未达预期目标的需退回部分或全部补贴资金。
三、2025年政策调整与申报要点
2025年专项政策在延续核心框架的基础上,针对申报管理、资格审查等环节进行系统性优化,形成三大调整要点,需申报单位重点关注:
(一)申报窗口期压缩与时间节点
2025年第二批申报截止时间为7月中旬至7月底,较2024年提前1个月,且采用 “分批次受理、即时审核” 机制。建议申报单位提前3个月启动材料准备,重点完成:
-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第三方评审;
- 能耗基准线与改造目标的量化论证;
- 相关审批文件的合规性核查。
(二)资格审查标准升级
信用门槛提高:新增 “近三年环保行政处罚修复” 要求,企业若存在大气、水、土壤污染等行政处罚记录,需提供生态环境部门出具的 “处罚已整改完成” 证明文件,未完成修复的项目实行 “一票否决”;
进度管控收紧:在建项目工程进度不得超过70%(以形象进度与投资完成率双重核定),2025年第一批申报中,3家企业因核心设备安装完成(进度 71%)被驳回,反映出政策对 “未完工项目” 的严格界定;
资金合规性审查:明确 “同类项目三年内不得重复申报中央资金”,需提供近三年中央资金获取情况说明,接受穿透式审计(含子公司与关联企业)。

(三)补贴比例结构性调整
2025年专项对三档补贴比例进行全面收紧,强化 “优中选优” 导向:

四、申报策略与实施建议
为提高申报成功率,相关单位需构建 “政策匹配—项目策划—材料准备—过程管控” 的全流程实施体系:
(一)精准匹配政策导向
技术示范类项目:需紧扣《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清单》,突出技术的 “原创性” 与 “引领性”,例如氢能领域可聚焦 “绿氢制备-氢能冶金” 一体化项目,新型储能领域可侧重“长时储能+新能源并网”示范;
行业改造类项目:以 “能效提升量化数据” 为核心竞争力,如数据中心改造需提供PUE值1.8→1.25的具体技术路径(如液冷技术替代、余热供暖),并附第三方能效检测报告;
循环经济类项目:强调 “资源利用闭环”,如钢渣综合利用项目需说明 “钢渣-建材-再生骨料” 的全链条利用模式,以及吨渣碳排放降低量。
(二)材料准备关键要点
1、技术可行性论证:需包含技术原理、国内外应用现状、本项目创新点、工程化难度分析等,建议附专家评审意见;
2、效益测算:量化分析节能降碳效果(如年节电XX万千瓦时、减排 CO₂XX万吨)、经济效益(投资回收期、内部收益率)与社会效益(就业带动、区域环境改善);
3、合规性文件:整合立项批复、土地预审、环评批复、资金证明等材料,确保逻辑连贯、签章齐全。
(三)风险规避要点
1、政策动态跟踪:关注国家发改委、地方发改委的政策解读会与申报指南,避免因理解偏差导致材料瑕疵;
2、内部合规自查:提前核查环保处罚、资金使用等历史记录,确保无未修复的信用风险点;
3、进度管控:在建项目需合理规划申报节点,若进度接近70%,可暂缓申报至下一批次,避免因 “超进度” 被拒。

中央预算内投资节能降碳专项是国家推动节能降碳工作、实现 “双碳” 目标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25年政策的变化对企业申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充分认识政策的内涵和导向,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严格遵守申报要求,提高申报成功率。
作者:李安琪
联系电话:0371-6198 1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