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泓智库 | 农发行2025年万亿信贷投向解析与项目融资策略
一、政策背景与金融支持体系构建
2025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 “农发行”)以服务国家战略为核心,持续强化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撑作用。截至 2024年末,该行累计发债筹资规模已超18万亿元,存量债券达8万亿元,为“三农”领域及地方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资金基础。根据年度规划,农发行2025年资产总额目标将突破10万亿元,计划投放贷款2.78万亿元,通过差异化信贷政策与专项融资工具的有机结合,重点聚焦6大领域、20类重点项目,形成 “藏粮于地、生态振兴、城乡融合” 三大战略支点,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金融服务矩阵。
二、重点支持领域的战略布局与实施路径
(一)筑牢粮食安全防线,夯实农业发展根基
在粮食安全领域,农发行以 “全粮全链” 服务模式为引领,重点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盐碱地综合治理及智慧农业技术研发。其中,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执行长期限、低利率政策,贷款期限可达25-30年,利率控制在4%以内,并配套投贷联动机制支持种业振兴与农机装备现代化,旨在通过技术赋能实现永久基本农田质量提升与产能优化。黑土地保护与盐碱地综合治理项目则强调因地制宜制定专项治理方案,推动土壤改良与生态修复工程的协同实施,从根本上提升耕地质量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新型城镇化领域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核心抓手,2025年专项贷款额度达 1600 亿元,重点支持跨乡镇连片整治项目,通过 “整治贷 + 产业贷” 组合融资模式,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产业导入的深度融合。河南省试点经验显示,省级自然资源部门与农发行建立联审联批机制,要求项目具备 “一案四图六表” 等合规要件,捆绑地方优势产业,形成耕地保护与产业增值的双重效益。同时,城乡供水一体化、公用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及养老产业项目亦纳入重点支持范畴,其中养老项目作为政策窗口,鼓励企业结合老龄化趋势谋划医养结合、社区养老等多元化业态,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供给。
(三)赋能农业现代化与生态文明建设
农业现代化领域聚焦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与 “平急两用” 物流大仓建设,通过构建现代化物流网络,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与应急保障能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则围绕清洁能源推广与生态修复工程,支持县域光伏整县推进、生物质发电等清洁能源项目,以及大气、土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生态保护工程,助力实现 “双碳” 目标与乡村生态环境改善的协同发展。
(四)强化水利与政策性住房领域支撑
水利领域重点支持重大水利工程(贷款期限最长35年)及水能资源开发,结合流域综合治理与防洪减灾需求,推动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清洁能源开发的有机结合。政策性住房领域则以城中村改造与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为核心,通过政策性金融工具缓解新市民住房压力,助力城市更新与民生改善工程落地。
三、地方政府项目谋划的核心要点与实操策略
(一)精准对接政策导向,构建项目储备体系
地方政府需深入研究农发行年度政策文件及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规划等顶层设计,建立分级分类的动态项目库。按照 “近期可实施、中期谋划、长期规划” 的时间维度,优先储备成熟度高、收益机制清晰的项目,必备材料涵盖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用地环评批复及多元还款来源方案(如土地出让收益、经营性收入分成等),确保项目合规性与融资可行性。
(二)创新项目包装模式,提升融资适配性
在项目策划阶段,注重公益性与经营性的有机结合,探索 “专项债 + 农发行贷款”“PPP+政策性金融” 等组合融资模式。例如,高标准农田项目可捆绑农业规模化种植收益或配套农产品加工园区,通过产业链延伸增强项目偿债能力;全域土地整治项目需突出跨区域资源整合,将分散的土地整治、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打包成综合性项目,满足政策性金融工具的规模要求。同时,积极运用 TOT(转让—运营—移交)、EOD(生态环境导向开发)等模式盘活存量资产,申请绿色信贷或专项融资,实现项目现金流的可持续性。
(三)强化合规管理,完善风险防控机制
地方政府应组建由发改、财政、农业农村等部门组成的专项工作组,统筹项目筛选与申报工作,确保项目纳入省级以上重大项目库,并完成 “一案两书”(融资方案、财务评估书、法律意见书)等前期准备。在对接农发行分支机构时,注重 “融资 + 融智” 协同,利用其绿色审批通道加快项目落地,同时明确还款来源为项目自身收益或合法合规的财政补贴,严禁新增政府隐性债务,构建市场化、可持续的融资风险防控体系。
四、融资指南与政策工具应用要点
(一)五大核心融资领域的准入标准

(二)政策工具创新与实施保障
农发行2025年推出的超长期贷款工具(如全域土地整治贷款期限20 年、重大水利工程贷款期限35年),为公益性项目提供了低成本资金支持。地方政府需把握政策窗口期,将项目纳入 “超长期国债 + 超长期贷款” 服务模式,整合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预计2025年土储专项债规模 6000亿元)等多元资金,形成 “财政资金引导、政策性金融支撑、社会资本参与” 的立体化融资结构。同时,强化与金融机构的常态化对接机制,定期报送项目清单,争取政策解读、融资方案设计等专业支持,提升项目申报效率。
五、结语:把握政策机遇,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发力的背景下,农发行万亿级信贷投放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地方政府及国有企业应紧扣 “藏粮于地、生态振兴、城乡融合” 三大战略,以全域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等核心领域为突破口,通过精准的项目谋划、规范的合规管理与创新的融资模式,构建 “项目谋划 – 资金对接 – 落地实施” 的全流程运作体系,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工具的杠杆作用,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作者:李安琪
联系电话:0371-6198 1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