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泓观察 | 防范隐债,河南做对了什么?
特殊再融资债券成为了“一揽子化债方案”中首个落地的化债手段。自9月26号,内蒙古打响化债第一枪以来,本轮已发、待发的28个地区的特殊再融资债规模已经突破1.3万亿,目前贵州省以超2000亿的额度遥遥领先身后的天津和云南800多个亿。
随着“一揽子化债方案”大规模落地实施和深入,标准城投债的解决路径越来越明晰,前景也越来越明朗。但是化债过程中真正头疼的是高息非标债务,所谓非标债,其实就是城投公司在银行和交易所之外获得的融资,比如信托、资管计划、融资租赁、基金等等。这类非标债往往期限短、成本高,所以即使是已经争取到2000多亿特殊再融资债券的贵州,仍然出现了中泰·贵州遵义播州国投提出了打七折的兑付投资人剩余本金的方案。这个方案也意味着投资人不仅无法获得投资的利息收益,还要面临30%本金的损失风险,所以打七折兑付的背后还是反映出当地债务负债较重,资金困难的现状。
曾经经历过”永煤违约“这样至暗时刻的河南,现时的债务信用环境已经得到大幅改善,本轮化债也并没有被列入12个高风险地区,而且当下众多投资者已经开始聚焦河南,寻找城投债的投资机会。要知道“永煤违约”之后,河南净融资规模一度从709亿下滑到负201亿,当时河南发债数量、规模大幅下降,企业发债困难,融资成本显著增高。更雪上加霜的是,2021年河南又经历了7.20特大暴雨,2022年,又有烂尾楼、村镇银行、富士康等区域负面舆情事件,但是到2022年末,河南的广义政府债务率和增速已经保持平稳,仅郑州一地的净融资规模已经回升到了306亿。尤其在11月10号,永煤宣布提前兑付存量债券,坚守永煤的投资人成为了“赚翻的”最大受益人。河南的债务信用环境也从差生完成了到优等生的逆袭,这样的成绩对河南属实不易,那么河南这几年究竟做对了什么?
一、信用修复、严控非标
为了修复信用环境,包括中原豫资控股在内的24家省管国企,于2021年4月,注资40亿元,成立河南省省企信保基金,基金筹资规模为300亿元。河南省企信保基金的成立,为企业融资增信提供了有效助力。同年5月,河南省国资委又发布了《关于加强省管企业债务风险管控工作的实施意见》,省领导对《实施意见》的落地实施做了积极推动,《实施意见》着重强调了加强负债约束管理,严格规范担保行为。而且对河南后来防范隐债产生更重要影响的是,实施意见明确了加强对表外“非标债”的控制。
这一点在河南航空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南港投”)身上表现的比较突出。河南航空港区是河南集全省之力打造的全国唯一的国家级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承担着实现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圈核心增长极的历史性重任的核心发展区域。港区在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一直贯彻的都是以“大建设、大发展、大跨越”的基建建设方针,而港区的基建任务均由河南港投承担。所以河南港投的债务存量债规模放在全国来看,都是比较高的。但是受益于河南近几年在非标债务的管控,港投虽然有息债务规模大,但是债务结构却比较合理,非标债务的占比一直控制在10%左右。那么随着“一揽子化债方案”的不断深入,河南港投可能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因为当前化债的方案中,以“时间换空间”的债务置换方式显然是当下最具操作性的,也就是河南港投的有息债务大概率会被期限更长、成本更低的债务所置换。本轮河南已经争取到255.99亿元特殊再融资债券,这对于港区发展显然更是一个利好,而随着化债的深入,以及传统基建任务的逐步放缓,未来河南的债券期限结构和成本也将更趋合理。
二、积极化债,转型可期
当然,河南一些区域因为历史发展原因,同样存在非标和商票逾期的负面舆情,以及定融产品发行较多的情况。但是河南各级政府一直采取积极措施,稳妥应对,提振市场信心。去年房地产开始下行,河南就针对烂尾楼盘,积极推动“一楼一策一专班一银行”行动,同时利用“保交楼专项借款资金”促进多个楼盘实质性复工,避免负面情绪发酵。
今年11月份以来,洛阳市也多次表态加强债务管控的决心,11月3号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洛政〔2023〕29号),《意见》强调强化预算刚性约束和债务管理约束,以及“科学评估债务风险状况,优化偿债机制”。
而且河南省作为经济大省,经济财政总量处于全国中上游。省会郑州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产业优势显著,并且矿产资源丰富,比如栾川的钼储量在亚洲居首,钨储量全国第二,而钼能改善新能源汽车的锂电池应用。所以今年3月,河南省政府已经与宁德时代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新能源电池研发生产上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
良好的产业发展,是未来城投转型,以及各地妥善处置存量债务的基础。随着地方债务约束的工作进一步落到实处,传统基建建设的任务的转型升级,叠加一揽子化债任务的持续深入,河南城投未来,依然大有可期!
*转载时需在文章开头注明正确的来源和作者。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