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泓智库 | 聚焦超长期特别国债“两重”项目:成果解读、资金投向及项目申报
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中8000亿元专项支持“两重”项目(“重大战略实施”与“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成为稳投资、促转型、惠民生的核心抓手。截至上半年,“两重”项目已完成23万公里地下管网改造,预计拉动投资约3万亿元,南京“智能管网”、深圳“管网机器人”等创新实践获央视重点报道。本文系统解读“两重”项目实施成果、支持领域、资金投向、项目谋划要点与申报流程,并结合案例形成项目申报参考框架。
一、“两重”项目核心成果解读:从实践看政策效能
央视网及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两重”项目已形成“投资拉动、领域突破、产业协同”的多维成果,为下半年推进提供实践范本。
(一)投资增长:基础设施成为经济增长“稳定器”
2025年上半年,全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6%,较整体投资增速高出1.8个百分点,其中“两重”项目贡献率超60%。专项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效应—通过聚焦“补短板、强弱项”,基础设施投资既对冲了短期经济波动,又为长期发展奠定基础。以地下管网改造为例,国家发改委测算显示,“两重”项目实施以来,已累计完成各类管网改造23万公里,预计有望拉动投资约3万亿元。
(二)项目落地:重点领域实现规模化推进
“两重”项目落地呈现“领域集中、进度超前”的特征,央视重点报道三类标杆项目:
- 地下管网改造:累计完成23万公里(占全年40万公里目标的57.5%),南京采用“迷你施工机械+智能监测”模式,在文物保护区完成40条道路管网改造,施工效率提升40%,且减少对地面交通的影响,被列为全国示范。
- 生态工程:长江经济带完成1.3万公里污水管网改造,干流水质优良比例提升至95%;“三北”防护林新增造林50万亩,内蒙古“光伏+治沙”项目实现“治沙、发电、种植”三重收益,央视称其“破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
- 智能装备应用:南京水务智慧平台部署3600余套电子水尺、智能井盖等物联设备,实现管网泄漏实时预警;深圳管网机器人企业订单同比增长 150%,技术从市政领域延伸至石油、核电等工业场景,印证“两重”对 “新质生产力”的催生作用。
(三)产业带动:形成 “基建—制造—服务” 全链条联动
成果数据显示,“两重”项目已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
- 制造业:管道加工、盾构机等传统领域保持增长,管网机器人、耐腐蚀新材料等新领域爆发(深圳管网机器人企业产值半年增120%)。
- 服务业:勘察探测、智能运维等配套需求增长,南京项目中 “智慧运维服务” 占比达总投资20%,推动“建设+运营”一体化转型。

二、“两重” 建设项目支持领域与项目特征
2025年8000亿元“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已全部下达,其资金投向严格遵循“国家战略导向、短板领域优先、效益兼顾”原则,形成“重点突出、领域集中”的格局,具体投向及政策导向如下:
(一)8000亿支持领域及资金投向
1、长江经济带建设(约2800亿元)
- 生态修复:重点支持入河排污口整治、岸线修复、湿地保护,要求结合 “数字孪生流域”技术,政策导向为“提升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
- 交通基建:投向沿江高铁、跨江通道、港口升级,强调“绿色建造”,政策导向为“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国家战略通道(超1600亿元)
- 西部陆海新通道:跨境铁路、物流枢纽建设,要求配套智能通关系统,政策导向为“强化与东盟国家互联互通”;
- 城市地下管网:支持28个重点城市40万公里老旧管网改造,鼓励“智能化+微创施工”(南京模式),政策导向为“解决城市内涝、管网老化等民生痛点”。
3、农业与水利根基(近1200亿元)
- 高标准农田:黑土地保护、抗旱节水设施,需配套土壤墒情监测系统,政策导向为“保障粮食安全”;
- 重大水利工程:跨流域调水、抗旱水库,政策导向为“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
4、民生补短板 (约900亿元)
- 医院改造:县级医ICU扩容、传染病防治中心,要求覆盖县域人口≥80%,政策导向为“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 普通高中建设:1500所学校新建(重点解决农民工子女学位),政策导向为“促进教育公平与产教融合”。
5、生态屏障建设(700亿元)
- “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草原修复,鼓励“光伏+ 治沙”等复合模式,政策导向为“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 其他生态修复:土壤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导向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6、高等教育升级(约400亿元)
职业院校实训基地、高校科研设备更新(含半导体实验室)

(二)目前热门申报领域及项目特征
结合央视报道成果与地方申报实践,以下领域项目通过率较高:
1、城市基础设施领域(最热门)
- 地下管网改造:今年的热门领域,涵盖40万公里老旧管网改造,南京 “迷你机械 + 智能监测” 模式被央视点名表扬,该模式通过小型化设备减少施工占地,配套智能传感器实现实时预警,此类创新项目通过率高。
- 智慧水务系统:需配套物联网设备(电子水尺、智能井盖),接入省级监管平台;
- 防洪排涝工程:重点支持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易涝城市,要求具备 “预报 – 调度 – 应急” 全流程数字化能力。
2、生态环境领域(政策倾斜明显)
- 长江生态修复:重点支持入河排污口整治、岸线修复,需结合 “数字孪生流域” 技术;
- 光伏治沙:参考内蒙古模式,要求治沙面积与发电效率双达标;
- 土壤修复:工业场地污染治理项目需配套 “修复后土地再利用” 方案。
3、先进制造业领域(新增长点)
- 管网机器人:巡检、清淤、修复类设备需通过国家质检认证,深圳企业订单增长印证市场需求;
- 耐腐蚀新材料:适用于高湿度、高腐蚀环境的管道材料,需提供第三方检测报告;
- 盾构机等重型装备:国产化率需达80%以上,优先支持“首台套”应用。
4、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大)
- 长江经济带重大交通项目:沿江高铁、跨江通道等项目需体现“绿色建造”理念;
- 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轻轨等需要注意避免重复建设。
- 综合交通枢纽:多式联运枢纽需配套智能调度系统。
(三)政策导向的三大转变
从成果看,“两重” 建设正从“规模扩张”向“质效提升”转型:
1、从“纯基建”到“基建+科技”:要求项目配套智能设备(如管网必装监测系统),南京案例因技术集成度高获央视点名。
2、从“单一领域”到“交叉融合”:“城市更新+智能化” “生态修复+新材料” 等交叉项目通过率超60%,体现政策对“系统解决方案”的偏好。
3、从“政府主导”到“政企协同”:社会资本参与比例从2024年的1:3.5提升至1:4.2,深圳管网机器人企业通过“政府订单+市场化拓展”实现规模化。
三、“两重” 项目谋划方向与申报策略
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的精准投放,需遵循“国家战略契合度、技术创新性、效益可持续性” 三大核心要求,申报逻辑可总结为 “领域对标—模式创新—流程合规”。
(一)项目谋划三大核心策略
1、聚焦国家战略:项目需纳入长江经济带、“三北” 工程等国家规划,或属于量子计算、粮食安全等 “卡脖子” 领域,偏离战略方向的项目将被直接淘汰。
2、强化效益绑定:资金申请需明确 “经济效益(如投资回报率)、社会效益(如就业岗位)、生态效益(如减排量)” 三类指标,南京项目“20 亿投资带动3000人就业”获优先支持。
3、压实责任主体:企业需提供 “资金使用计划”,政府项目需承诺 “不新增隐性债务”,建立 “项目 – 资金 – 责任人” 绑定机制。
(二)申报全流程与关键节点
根据最新政策动向和往年经验,“两重”项目通常每年有两次集中申报窗口期。上半年申报:一般在3-4月(今年已结束),下半年申报:预计在9月中旬至10月底启动(重点关注!)。今年8000亿元“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已全部下达完毕,意味着下半年各地将加快项目落地进度,建议企业提前1-2个月开始准备申报材料。
1、预审准备(提前1-2 个月)
登录“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或地方发改委官网,下载申报指南;
对照支持领域自查匹配度,重点核查 “项目是否在8000亿清单范围内”;
联系属地发改部门进行预沟通,南京、武汉等地提供 “项目合规性预审” 服务。
2、材料编制(核心环节)
可行性研究报告:需突出“智能化”“民生改善”等关键词,附对比数据(如效率提升50%);
资金方案:明确自有资金(不低于30%)、国债资金、银行贷款的比例;
资质文件:企业需提供营业执照、环评批复、土地证明等,科研项目需附合作协议。
3、申报与评审(分级推进)
线上申报:通过“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提交PDF材料,各省有独立端口;
地方初审(2周):市/县发改委审查材料完整性,通过后推荐至省级;
国家终审(1个月):专家评审聚焦 “战略价值、技术可行性、效益可持续性”,通过项目纳入储备库,分批下达资金。

(三)材料编制的三大技巧
结合高通过率项目经验,材料需把握:
1、用数据替代描述:如 “采用智能监测系统” 改为“部署3600套设备,泄漏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10分钟”;
2、强化模式创新:政企联动,突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 协同模式,南京项目因 “政企联合申报” 获加分;
3、衔接政策文件:引用“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十四五生态保护规划”等政策原文,提升契合度。
结语:把握“两重”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
超长期特别国债“两重”项目8000亿资金,既是“政策红利”也是“发展引擎”。地方政府与企业需紧扣“成果导向(已验证领域)- 支持领域(政策覆盖范围)- 资金流向(重点投放方向)- 谋划策略(技术与模式创新)” 联动逻辑,在地下管网、生态修复、智能装备等领域精准布局。
对地方政府而言,需聚焦国家战略,谋划“有技术含量、有模式创新、有综合效益”的项目;对企业而言,应深耕热门领域,强化技术集成与模式创新,抓住9月申报窗口期。
河南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省份,可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本地实际,重点布局地下管网改造、智慧水务、生态修复等领域,通过精准对接 “两重” 政策,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者:李安琪
联系电话:0371-6198 1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