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泓智库 | 破译城市更新资金密码:政策、资本与治理的深度协同
在城镇化率突破65%的关键节点,中国城市发展正经历从“增量扩张”到“存量提质”的历史性转折。2025年6月,财政部、住建部公示的中央财政支持城市更新示范城市名单(北京、郑州、广州等20城入选,最高获12亿元差异化补助),标志着城市更新正升级为国家战略级投资领域。这一决策背后,是超60万公里地下管网老化、城中村人居环境滞后等民生痛点与超万亿资金缺口的深层矛盾,更是通过制度创新破解“钱从哪来、如何花好、怎样可持续”的系统性探索。
本文基于政策文件与典型实践,从政策顶层设计的逻辑重构、资金体系的协同矩阵、多元主体的共治模式三大维度展开深度解析。
一、政策顶层设计:中央财政“精准滴灌”的逻辑重构与机制创新
(一)政策定位:从“财政补贴”到“战略杠杆”的升级
2025年中央财政支持城市更新的20城名单,首次将郑州、宜昌等中部城市与北京、上海等直辖市并列,体现“区域均衡+治理优先”的筛选逻辑。根据《2025年度中央财政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评选结果公示》,资金分配遵循“东部控规模、中西保重点”原则:
东部地区(如苏州、温州)市场化程度高,单城补助≤8亿元,侧重引导社会资本参与;
中西部及直辖市(如兰州、乌鲁木齐)民生短板突出,单城最高获12亿元,重点支持地下管网、污水治理等“保底工程”。
核心逻辑:中央财政不再是单一资金供给方,而是通过“竞争性选拔+差异化补助”激活地方政府治理动能。例如,北京“城市体检+更新专项规划”机制成熟,郑州“地下管网动态更新系统”试点成效显著,成为首批入选的非直辖市代表,凸显政策对“机制创新”的倾斜。
(二)资金投向:从“单一基建”到“民生+消费”的双轮驱动
中央财政资金明确投向样板项目建设与机制建设两大方向,首次将“消费型基础设施”纳入支持范围:
样板项目建设:地下管网攻坚聚焦燃气、供排水管网改造及综合管廊建设,例如哈尔滨、西宁等北方城市重点推进供热管网节能改造,单个项目最高可获中央补助的40%;污水治理革新要求“厂网一体”模式全覆盖,海口、宜昌等沿江城市需建立“按污水收集效能付费”机制,财政资金从“补建设”转向“补运营”;存量空间活化要求历史文化街区(如兰州黄河风情线)、老旧小区(如广州永庆坊)改造需同步植入文旅、餐饮等消费场景,北京、长沙等地已将“口袋公园+社区商业”融合项目纳入补助清单。
机制建设:项目生成机制要求建立“城市体检—更新规划—项目储备”全链条管理,厦门、济南等城市试点将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纳入更新项目库,实现“隐患房屋动态清零”;资金筹措机制首次明确财政资金需与国债、专项债、社会资本协同,例如郑州试点“中央补助+专项债+银行贷款”组合模式,单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综合融资规模提升3倍;用地审批机制支持盘活存量低效用地,乌鲁木齐、包头等资源型城市探索“工业用地转型商业用地负面清单”,缩短更新项目土地审批周期50%。
(三)管理创新:从“粗放拨款”到“清单闭环”的制度革命
中央财政首次引入“清单制+绩效挂钩”管理模式:
项目清单动态管理:入选城市需在60日内提交《城市更新三年行动方案》,明确年度项目清单及资金使用计划。例如,天津、大连等城市已公布首批清单,涵盖127个地下管网项目、89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资金到位后3个月内须开工;
资金闭环监管:要求建立“项目收益—资金回流”监测系统,广州、杭州等城市试点区块链技术追踪资金流向,严禁中央补助用于商业开发或偿还地方债务;
绩效考核挂钩:财政部会同住建部每年开展成效评估,对资金使用低效、项目进度滞后的城市,扣减下一年度补助额度。2024年某西部城市因管网改造进度不足30%,被暂停后续资金拨付,形成强烈警示效应。
(四)政策联动:财政与金融的协同破局
中央财政政策与金融监管创新形成“组合拳”:
贷款政策突破:金融监管总局正研究出台专项贷款管理办法,允许银行对纳入中央财政支持清单的项目,提供“拆迁补偿+二级开发”全周期贷款,且清单内项目不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这一政策直击此前“一二级开发分阶段授信”的堵点,预计释放万亿级银行信贷空间;
债券工具协同:超长期特别国债(2025年8000亿元)与专项债(4.4万亿元)向城市更新倾斜,其中超长期国债重点支持“百年工程”(如武汉长江堤防加固、成都地下综合管廊),专项债优先支持有收益的片区开发(如郑州金水区“老旧小区+商业综合体”捆绑项目);
社会资本引导:中央财政通过补助资金的10%-15%设立“城市更新引导基金”,深圳、上海等地已撬动社会资本比例达1:8,重点投向旧工业区转型、智慧基础设施等市场化项目。
笔者认为:中央财政的顶层设计,本质是通过“制度创新—资金撬动—市场激活”的逻辑链,构建“政府保基本、市场谋升级”的可持续模式。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需从“争资金”转向“争机制”,通过城市体检、项目谋划等软实力提升,获取政策红利;对于市场主体,应聚焦中央财政明确的“消费型基础设施”“机制建设”等新赛道,把握清单制下的精准投资机会。
二、资金路径解析:政策性资金与市场化工具的协同矩阵
(一)政策性资金:筑牢民生底线的“压舱石”
政策性资金以财政主导、公益导向为核心,重点覆盖收益性弱但社会价值高的领域,形成城市更新的基础支撑。
- 中央预算内投资:精准滴灌民生短板规模与投向:2025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达7350亿元,其中城市更新领域占比超20%,重点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地下管网改造、公共服务设施补短板。例如,郑州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获中央预算内投资5亿元,专项用于水电气管网更新及适老化改造。政策逻辑:资金无需偿还,不增加地方债务压力,优先投向人口净流入城市及“城市体检”识别出的高风险区域。如武汉汉江湾片区城中村改造,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撬动地方配套资金4倍,实现拆迁补偿与基础设施同步推进。
- 超长期特别国债:聚焦百年工程的战略投资战略定位:2025年新增额度8000亿元,期限20-30年,重点支持地下管网、防洪排涝、老旧电梯更新等具有长期使用价值的项目。北京率先将2000年前建成小区的电梯更新纳入国债支持范围,单台最高补贴15万元,改造周期从传统模式的5年压缩至2年。申报要点:项目需具备全生命周期运维方案,周期≥15年,2025年新增数字化改造(如智慧水务系统)。例如,上海苏州河沿线地下综合管廊项目,配套智能监测系统,获批国债资金20亿元。
-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收益平衡的片区开发引擎规模与结构:2025年专项债额度4.4万亿元,其中15%(约6600亿元)明确用于城市更新,单个项目最高可申请15亿元。广州黄埔区“城中村改造+商业综合体”项目,通过土地出让收益与商铺租赁收入平衡资金,获批专项债15亿元,为全国同类项目最高额度。收益要求:需满足收益/融资本息比≥1.1倍,优先支持停车场、商业配套等有明确经营收入的项目。郑州金水区“老旧小区+社区商业”捆绑项目,通过“物业费+租金”测算,获批专项债8亿元,实现公益与商业开发协同。
- 政策性银行贷款:长周期低息的公益护航工具创新:国开行、农发行通过专项借款、PSL(抵押补充贷款)等工具,为公益性项目提供15-20年期限、利率接近LPR的贷款。例如,农发行济南分行向明府城历史文化街区更新项目发放55.5亿元贷款,用于古建筑修缮与文旅设施建设,贷款期限18年,利率较市场水平低1.2个百分点。审批机制:实行“名单制”管理,需纳入住建部城中村改造或城市更新示范项目清单。武汉硚口区汉江湾片区项目从申报到放款仅用45天,创政策性贷款审批时效纪录。
(二)市场化工具:激活社会资本的“乘数效应”
市场化资金以效率优先、收益导向为原则,通过金融产品创新破解传统融资壁垒,提升资金投放效率。
- 城市更新贷款:从“制度堵点”到“全周期贯通”政策突破:金融监管总局拟出台《城市更新项目贷款管理办法》,建立“政府初选清单+银行自主评审”机制,允许银行对土地一二级开发联动项目提供全周期贷款,且清单内项目不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产品创新:建设银行“城市升级贷”:最长贷款期限达40年,允许以未来经营收益权质押,适配长周期更新项目;恒丰银行银团贷款:为聊城高新区长江路片区项目授信61.3亿元,覆盖拆迁补偿、安置房建设及商业开发全流程,开创“一贷到底”模式。
- 城市更新基金: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的双向探索政府引导基金:以“母基金+子基金”模式撬动社会资本,如广州200亿元基金重点支持轨道交通沿线更新项目,已落地12个TOD项目,带动社会投资超1000亿元。民间资本主导基金:以上海800亿元基金为代表,侧重商业开发领域,通过“租金分成+资产证券化”退出。无锡运河湾项目引入平安建投等社会资本,改造后物业估值提升30%,年化收益率达7.5%。
- REITs与资产证券化:打通“投融管退”闭环适用场景:适用于有稳定现金流的产业园区、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北京酒仙桥老旧厂房改造项目发行首单城市更新类REITs,底层资产年化收益率6.5%,吸引保险资金等长期资本介入。政策红利:2025年证监会拟扩大REITs试点范围,允许将历史文化街区运营收益纳入底层资产。成都宽窄巷子更新项目已启动REITs筹备,预计释放融资空间15亿元。
- 信托与信用债:灵活补充与主体信用依赖信托贷款:多用于项目前期“过桥融资”,成本较银行贷款高2-3个百分点,但审批周期缩短50%。深圳某城中村改造项目通过“代建+信托计划”提前6个月启动拆迁,资金使用效率提升40%。信用债:依赖城投平台信用评级,天津发行600亿元城市更新专项债,票面利率3.2%,用于全市旧改项目资本金补充,募集资金规模创同类债券纪录。
(三)两类资金协同逻辑:政策引导与市场效率的有机统一

典型案例:武汉汉江湾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中,中央预算内投资12亿元(政策性资金)用于安置房基础建设,农发行专项借款288亿元(政策性银行贷款)覆盖拆迁补偿,社会资本设立的城市更新基金50亿元(市场化资金)用于配套商业开发,形成“公益打底—开发反哺—资本退出”的完整资金链。

(四)融资策略建议:精准匹配项目属性与资金特征
- 公益类项目(如地下管网、历史街区保护):以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国债+政策性银行贷款为主,优先争取财政贴息降低成本;
- 准公益类项目(如老旧小区改造+基础商业):采用专项债+城市更新贷款+政府引导基金组合,通过“使用者付费+财政补贴”平衡收益;
- 商业类项目(如产业园区转型、TOD开发):以市场化银行贷款+REITs+民间资本主导基金为主,强化资产证券化设计提升流动性。
笔者认为:城市更新资金路径的核心在于“分层融资、协同互补”——政策性资金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市场化工具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地方政府需建立“项目库—资金池”动态匹配机制,例如厦门通过“城市更新智慧平台”实时监测项目进度与资金缺口,实现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的精准对接。
三、多元主体共治:从“政府独唱”到“市场合唱”的模式创新
城市更新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无法依赖单一主体推进,需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多元共治体系。以下结合政策实践与典型案例,解析核心模式的创新逻辑与实操路径。
(一)PPP模式:经营性项目的市场化破局
政府通过公开招标引入社会资本,成立项目公司负责投融资、建设及运营,收益按约定比例分配。
适用场景:边界清晰、收益机制明确的片区开发项目,如老旧街区改造、停车场建设等。
典型案例:江苏“城新贷”项目通过“财政贴息1%+银行贷款”模式,为苏州某老旧街区改造项目降低融资成本67%,截至2024年8月已撬动社会资本570亿元,其中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比例达1:14。
政策突破:针对PPP模式普遍面临的“10%红线”限制(财政支出责任占比不超过一般公共预算10%),部分城市探索“肥瘦搭配”机制,如郑州将无收益的管网改造与有收益的商业地块捆绑,提升项目整体可行性。
(二)“政府+房企+产权人”三方合作:城中村改造的利益平衡
政府负责政策制定与公共配套,房企承担拆迁与开发,产权人通过货币补偿、物业返租等方式分享收益。
适用场景:产权复杂、公益性强的城中村或旧厂区更新,如武汉硚口区汉江湾片区、广州黄埔村改造。
典型案例:武汉汉江湾片区引入华润置地作为实施主体,政府提供土地收储政策支持,房企投资300亿元完成拆迁与商业开发,产权人可选择“货币补偿(1.8万元/㎡)+优先购买回迁房”或“物业返租(年收益5%)”,项目带动周边土地价值提升40%,形成“改造—增值—反哺”闭环。
机制创新:产权置换:深圳南头古城改造中,产权人可将旧宅置换为商业街区股权,享受未来租金分红;留改拆结合:北京首钢园区更新保留70%工业建筑,房企负责改造为文创空间,政府通过税收优惠引导产业入驻,实现历史保护与商业开发双赢。
(三)居民自筹+消费金融:老旧小区改造的微观激活
政府补贴公共设施改造,居民承担室内装修及个性化需求,银行提供消费贷、公积金贷款等金融支持。
适用场景:2000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如北京劲松北社区、上海曹杨新村。
政策创新:北京公积金贷款优化:将贷款期限从“房屋剩余使用年限减3年”延长至“土地剩余使用年限减3年”,最长可达30年,月还款额降低24.4%,居民改造意愿提升60%;上海“1+1+1”资金配比:政府补贴(公共管网)+居民自筹(室内改造)+银行消费贷(适老化设备)各占1/3,某试点小区通过该模式实现100%居民签约。
(四)区域差异化策略:适配城市能级与发展阶段
超大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重点探索“REITs+TOD开发”模式,利用轨道交通增值收益反哺旧改。北京地铁19号线沿线旧改项目,通过土地出让金溢价计提5%设立更新基金,预计筹集资金超100亿元。
中小城市(如许昌、芜湖):聚焦“财政贴息+消费金融”组合,对居民自筹部分给予2%-3%利率补贴,许昌市2024年通过该模式推动120个小区改造,居民参与率达92%。
资源型城市(如包头、乌鲁木齐):优先发展“绿色金融+产业导入”,包头利用碳减排贷款支持工业遗址光伏改造,同时引入新能源企业入驻,实现“生态修复+产业升级”双重目标。
笔者认为:多元主体共治的核心在于“权责清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政府需从“全能型管理者”转向“规则制定者与服务者”。
结语
城市更新的本质,是一场关于城市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破解资金与机制的双重瓶颈,需要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政策与技术的深度协同。当中央财政的“清单制”成为资源配置的指挥棒,当金融创新的“组合拳”打通资本循环的任督二脉,当多元主体的“共治网”编织出利益平衡的最大公约数,城市更新才能真正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质变,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开辟新空间。
作者:李安琪
联系电话:0371-6198 1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