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泓智库 | 2026年超长期特别国债(第一批)申报启动
超长期特别国债作为国家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支持战略领域发展的重要工具,其政策动态与资金流向始终是市场关注的核心。据了解,国家发改委下发《2026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大规模设备更新(工业领域)申报通知》,正式启动2026年超长期特别国债(第一批)申报工作,聚焦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同时2025年各地资金落地成效逐步显现。
一、2026年超长期特别国债(第一批)申报政策核心解读
(一)申报时间节点:把握“前置审核+长假窗口期”双重要求
本次申报采用“层级审核+限时报送”机制,区(县)、地市级需完成前置审核与推荐,叠加国庆长假(2025年10月1日-7日)影响,时间节点把控尤为关键:
1、省级报送截止时间:2025年10月24日,各省(市)需完成辖区内项目汇总与报送,逾期将无法纳入本次申报范围;
2、企业关键准备节点:工业领域设备更新类项目需在2025年10月9日前(国庆长假后首个工作日)完成申报材料编制、内部审核及层级上报,为地市级、省级前置审核预留至少15个工作日,避免因材料修改、补充延误申报。
需特别注意:部分省份可能根据辖区项目数量提前截止市级报送(如江苏、安徽等资金申报活跃地区),建议企业主动与当地发改委(工信部门)对接,确认属地化补充要求。
(二)申报条件与否决情形:明确“准入门槛+禁止红线”
1、基础申报条件(三大核心维度)

2、核心否决情形(13项中重点4类,直接取消申报资格)
- 项目状态类:未开工(投资进度0%)、已完工(投资进度>100%)或投资完成额>80%,此类项目无需设备更新资金支持,不符合“存量优化”导向;
- 建设内容类:包含房地产开发(如配套职工住宅、商业地产)、楼堂馆所(如办公楼、会所),严格限定资金用于“生产性、技术性”领域;
- 设备关联类:三大禁止情形需同时满足:①淘汰设备归属“项目法人”(非股东、关联方或租赁设备);②淘汰设备购置时间≥3年(以发票或固定资产入账时间为准);③淘汰设备购置总额/新设备投资总额≥10%(体现“以旧换新”导向,避免“只购新不淘汰”);
- 投资核算类:项目投资数“不闭合”,即总投资、已完成投资、申请国债资金、配套资金之间逻辑矛盾(如总投资<已完成投资+申请资金,或配套资金未明确来源),需提供完整的投资测算依据(如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工程结算报告)。
(三)重点支持方向与标准:聚焦“两新+新增”,强化技术与国产化要求
1、核心支持方向:“两新”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延续2025年扩围方向)
“两新”即“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覆盖十大行业,部分行业明确排除项,支持内容与行业特征深度绑定:
- 重点支持行业(无排除项):石化(如炼化装置节能改造)、化工(如精细化工设备智能化升级)、有色(如有色金属冶炼环保设备更新)、机械(如高端数控机床替换)、纺织(如印染设备绿色化改造)、医药(含医疗器械,如生物制药反应器更新)、金属非金属矿(含勘探,如智能采矿设备);
- 有排除项行业:建材行业排除“水泥、平板玻璃”(高耗能、产能过剩领域),轻工行业排除“粮油加工”(民生保障领域,资金支持以地方财政为主),汽车行业仅支持“汽车零部件”(如发动机核心部件生产线改造)、排除“整车制造”(避免重复支持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
- 额外支持领域:①创新平台建设(工业设计中心、计量检验检测中心、中试验证基地等,需提供“省级及以上认定资质”);②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骨干企业(需提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名单”佐证,聚焦产业导入配套设备更新)。
支持标准:按项目核定固定资产投资的15%给予补助,单个项目补助金额不超过3亿元(AI+工业互联网示范项目除外,需单独提交“技术先进性证明”,经国家发改委专项审核可突破额度限制)。
2、新增支持方向:三大领域+国产化硬要求
2026年首次将“安全生产、电子信息、设施农业”纳入设备更新支持范围,且设置严格的技术与国产化门槛:

(四)申报政策关键变化:预算机制、资金规则与材料要求升级
1、预算与项目管理机制:“先有项目再有预算”,强化资金匹配性
突破传统“先定预算再找项目”模式,2026年采用“项目清单前置+预算后配”机制:国家发改委先审核确定符合条件的项目清单,再根据清单规模安排国债资金预算,避免“资金闲置”或“项目等资金”。对企业而言,项目“入选清单”是获得资金支持的核心前提,需在申报阶段充分证明项目合规性、必要性与可行性。
2、资金匹配规则:中央占比下降,地方与信贷补充协同
同时,单项目最高支持额度从5亿元降至3亿元,但AI+工业互联网示范项目可“一事一议”突破限制(需提交“技术先进性报告+产业化前景分析”,由国家发改委组织专家评审)。
3、申报材料优化:新增“能效对比+碳减排+资金隔离”要求
(1)设备更新类专项材料(新增2项核心附件)
1、新旧设备能效对比表:需包含设备型号、生产厂家、购置时间、额定能效、实际运行能效等指标,且需附第三方检测机构(具备CMA资质)出具的近6个月能效检测报告,证明“更新后能效提升幅度”(如电机从3级能效升至1级,节能率≥20%);
2、淘汰设备处置承诺书:明确淘汰设备报废时间(需在国债资金到位后1年内完成)、处置途径(如专业报废企业、资源回收利用,需附处置企业资质证明),承诺“不闲置、不转售”,避免“虚假淘汰”。
(2)共性材料补充要求
1、可行性报告需新增“碳减排测算”章节:采用国家发改委认可的核算工具(如《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测算项目更新后每年碳减排量(如设备节能对应的CO₂减排、落后设备淘汰对应的污染减排),需附测算过程说明与数据来源;
2、资金拼盘方案需明确“资金隔离使用计划”:区分超长期国债资金、地方配套资金、绿色信贷、企业自有资金的使用范围(如国债资金仅用于设备购置,信贷资金用于安装调试),建立“分账户管理+专款专用”机制,确保资金流向可追溯(需附银行账户开立计划)。
二、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落地分析(基于58个地区披露数据)
2025年是超长期特别国债“扩围支持+精准落地”的关键年,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已有58个地区(含7个省、43个地级市、8个县)披露资金落地情况,呈现“规模大、覆盖广、效应强”特征。
(一)省级层面:资金规模集中,聚焦“两重+两新”战略
“两重”即重大战略、重大项目,“两新”即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省级资金主要投向这两大领域,且规模效应显著:
- 江苏:累计获得678亿元,支持478个“两重”项目(如沿江高铁、长江流域生态修复),带动社会投资7500亿元;同时下达120亿元用于消费品以旧换新(汽车、家电为主),带动销售额超1500亿元,消费拉动效应全国领先;
- 安徽:合计获得416.8亿元,其中“两新”领域60亿元(聚焦半导体设备、医疗器械更新),“两重”领域356.8亿元(用于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协同、淮河生态走廊建设);
- 新疆:落实154.3亿元,重点支持高标准农田(塔城地区14.17亿元,覆盖65.8万亩)、工业设备更新(石油化工、煤炭清洁利用)及基础设施补短板(跨境铁路、电网改造);
- 陕西:争取111亿元,投向“三北”工程(防沙治沙)、城市地下管网(西安、榆林老旧管网改造)、设备更新(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三大领域。
省级资金特征:优先保障国家战略落地(如长三角一体化、西部大开发),同时兼顾“投资+消费”双拉动,设备更新与消费品以旧换新协同推进。
(二)市、县层面:项目“小而精”,聚焦民生与产业补短板
市、县级资金避开省级“大项目”竞争,聚焦辖区内民生刚需与特色产业,落地效率高:
1、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
- 浙江杭州:获得114.7亿元,用于地下管网改造(雨污分流、供水漏损治理)、轨道交通配套;
- 安徽合肥:地下管网领域争取11.04亿元,占全省同类资金27%,居全国前列,重点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 山西晋城:3.02亿元用于供水管网漏损治理(目标漏损率从18%降至12%)、东北片区供热管网更新(覆盖10万户居民);
2、设备更新与产业升级:
- 安徽阜阳:8.8亿元支持50个设备更新项目(以纺织、食品加工设备为主),带动企业技改投资超30亿元;
- 广东汕头:4000万元用于工业重点领域设备更新(电子信息、玩具制造自动化设备);
- 青海西宁:2.57亿元支持9个项目(含医疗设备更新,如三甲医院MRI、CT设备替换);
3、农业与乡村振兴:
- 新疆塔城:14.17亿元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51.1万亩、改造14.7万亩),预计2026年6月底完工,可提升亩均产量15%;
- 云南昆明:350万元专项用于农业机械报废更新(拖拉机、收割机以旧换新),补贴标准为旧机评估价的30%。
市、县资金特征:单个项目资金规模多在“千万-10亿元”区间,项目周期短(1-2年)、见效快,直接对接民生需求与县域特色产业。

(三)政策效果:“投资拉动+消费提振+绿色转型”三重效应显现
1、投资拉动效应:2025年已披露资金带动社会投资比例约1:10(如江苏678亿元国债带动7500亿元社会投资),有效撬动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与产业升级;
2、消费提振效应:消费品以旧换新成为“关键抓手”,天津20亿元资金拉动消费超170亿元(乘数效应8、5倍),江苏120亿元带动销售额超1500亿元(乘数效应12、5倍),贵州31、6亿元用于消费券发放与促销,直接促进家电、汽车等大宗消费;
3、绿色转型效应:设备更新项目中,绿色化、智能化改造占比超60%(如石化行业催化裂化装置节能改造、建材行业余热回收设备更新),预计2025年全年可减少CO₂排放超500万吨。
三、结语
2026 年超长期特别国债(第一批)申报聚焦工业设备更新 “存量优化”,政策设计更强调 “合规性、精准性、可持续性”;2025年各地资金落地则验证了超长期特别国债在 “稳投资、促消费、推转型” 中的关键作用。
作者:李安琪
联系电话:0371-6198 1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