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项目案例 | 宜阳县锦屏镇乡村振兴产业融合示范项目

建设规模:
项目总占地面积150798.50m² (约合226.20亩),建筑面积69700.00 m², 大棚使用面积51000.00m²。
建设内容:
建设内容包括设施大棚种植、农产品加工仓储、乡村民宿和配套基础设施四部分。
融资方案:
项目总投资12955.67万元,其中,申请地方政府专项债券6100.00万元,债券存续期15年。
收益来源:
1)设施农业大棚租赁收入:果蔬日光温室大棚租赁收入;2)农产品加工、冷鲜库租赁收入:农产品初加工车间租赁收入、农产品仓库租赁收入、农产品冷藏保鲜库租赁收入;3)配套用房租赁收入:乡村创业基地租赁收入、民宿租赁收入等。
项目定位
依托锦屏镇的资源优势和农业特色产业基础,聚焦当地高附加值经济农业的优势,融合“种植+加工+乡村体验:”,创新乡村特色农产品,打造集高效设施农业、 农产品加工、乡村民宿等于一体的乡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发挥产业融合引领示范作用,塑造锦屏乡村特色产业品牌,促进宜阳县乡村振兴。
实施主体
宜阳县锦屏镇人民政府

DEHOGNZIXUN丨项目落地经验
成功要素
1)资源禀赋
茶资源:宜阳地处豫西浅山丘陵地区,平均海拔360m, 有大小山峰22座,地貌特征为“三山六陵一分川”,属于典型的丘陵地貌。境内大面积的山坡丘陵间长满了野酸枣、柿子树以 及遍地的茵陈苗和蒲公英,宜阳自古就有用野酸枣、柿子叶、茵陈苗和蒲公英入药的传统,而这些原生态的野生植物叶子,经过炒制,能够成为口感良好、香气四溢又有保健价值的茶叶。
2)产业基础
杏花村本身的旅游基础已经比较好,结合地方特色建设的窑洞民宿等客流量基础较好,小麦加工、果酒米酒等乡村产业发展基础也比较好,技术成熟度也较高。
茶加工基础:宜阳县依托周边丘陵山地野生白蒿、蒲公英、酸枣芽等天然资源,目前已 有部分山茶生产企业,精心炒制成多种具有保健功效的特色茶叶,打造成远近闻名的网红土特产,产品在线上线下销售,吸引了省内外顾客购买,成功带动周边村庄的村民、留守妇女及老人增收。
杏鲍菇加工基础:锦屏镇结合自身紧邻宜阳县城区、现状产业用地保障、技术研究学习基础积累等优势,集育种、立体培育、分拣、销售等为一体,打造一个无污染、无排放、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化、集约化的杏鲍菇生产示范点。
旅游发展基础:项目位于宜阳县东部综合经济区内,紧邻宜阳县文化生态休闲旅游区,依托紧邻洛阳城区的区位优势、旅游资源丰富的资源优势,在周边有一定知名度,镇辖区景点及杏花村近几年平均旅游人次200万人次左右,休闲旅游客源市场较大。
杏花村历史沿革悠久,发展渊源深厚。杏花林、鹤山、见鹤湖、温泉等自然资源,杏花酒文化、民俗文化广场、村史馆、汉代墓群、窑洞等人文资源丰富;杏花种植已形成较大规模。
结合当地产业基础,通过本项目形成了扩一、强二、融三的产业布局,提升了当地的产业链价值,打通了产业兴旺的“最后一公里”。
3)村庄建设基础
村庄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建设基础良好,目前乡村已建成杏林、核桃采摘园、荷花池、 汉代遗址、杏花村民俗园、观光亭、软籽石榴园、温泉窑洞、见鹤湖、文化广场、停车场等乡村体验点,有一定的人气和游客量。
4)政府大力支持
县、乡政府对项目支持力度大,通力配合,共同就政策、规划、产业、建设及运营模式等进行谋划,整合资源,并纳入当地重点项目实施计划,发挥和体现了政府在整合产业链资源方面的优势。
5)用地及规划
项目范围内相应的产业发展用地比较充足,可以满足项目用地需求。项目采用规划先行的思路,形成了区域整体产业发展概念规划,明确了项目实施的画像。
注意事项
项目前期谋划内容多、杂、散,供需分析、规模确定不精准。后期经重新梳理规划,形成市场可靠、内容可行、规模适中、落位精准、规划科学、产业链条完整的闭环方案。其他乡村振兴项目应在项目谋划阶段伊始,引起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