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泓咨询干货丨第十二期:乡村振兴课题 乡村产业兴旺类型解析二
国际上权威组织——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定义有机农业是:包括所有能够促进环境、社会和经济良性发展的农业生产系统,即遵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稳定的农业生产过程。有机农业是传统农业、创新思维和科学技术的结合,它有利于保护我们所共享的生存环境。因此,有机农业是在解决石油农业所带来的环境破坏和食品质量问题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其具有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乡村振兴战略路线中的生态振兴相契合。
一、我国有机农业发展历程
中国有机农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较发达国家起步晚。国外认证机构在20世纪80—90年代进入中国,1984年中国农业大学在全国最先开始进行生态农业和有机食品专业的研发,开启了中国有机农业起步阶段。1994年,国家环保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有机食品和认证管理工作进入正轨,中国有机认证机构的相继成立和国外有机认证机构企业进驻中国促使有机农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3年我国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国家环保总局将有机认证机构的认可工作转交给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9630—2005的发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有机农业进入规范发展阶段。2006年,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正式成立,并于2009年发布CNAS-SC22:2009《实施有机产品认证的认证机构认可方案》,2012年《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新版发布并实施,2014年《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正式发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有机产业已经进入规范化、法制化的快速发展轨道。
(成都多利有机农场调研实景)
二、我国有机产业市场现状
中国有机农地面积多年来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尤其近几年增长迅速。按照《中国有机产品认证与有机产业发展报告》(2020)提供的数据,2019年全国有机认证企业总量达到13813家,有机作物生产面积232.8万公顷,较2018年增长12.89%,2015-2019年均增长率为13.76%。有机认证证书发放总量达到21764张,其中从产品类别上看,植物种植累计发证量16665张,占比69.8%;动物养殖发证量1480张,占比6.2%;野生采集发证量381张,占比1.6%;加工类发证量5361张,占比22.4%。有机作物生产面积大于10万公顷的省份分别是黑龙江省(51.71万公顷)、内蒙古自治区(29.76万公顷)、辽宁省(22.63万公顷)、贵州省(14.77万公顷)和云南省(8.96万公顷),这五个省份占到全国有机作物种植面积的70%以上,除辽宁省和贵州省种植面积较2018年略有增加外其余三省面积较上年减少。2019年我国有机产品估算的销售额为678.21亿元,较2018年加了46.74亿元。加工产品的销售额为633.73亿元,较去年增加了64.42亿元,占我国有机产品总销售额的93%;植物类产品销售额为34.27亿元,较去年增加了10亿元,占比5%。
三、有机农业生产标准的特殊性有机农业标准是控制从农业(包括粮食、饲料和纤维)、畜牧和家禽、水产、林业的田间生产到加工成最终消费产品的一个完整的基础性指导法规,包含了种植业、畜牧和家禽饲养业、水产业、林业等方面的要求,涵盖生产过程、管理、收获、加工和包装、标签等各方面.有机农业标准强调过程的监管,以化学合成品、激素、基因工程为控制的重点,有机农业生产的标准决定了其生产成本较普通农产品高出至少一倍以上。
我国有机农业生产标准是在IFOAM(国际有机农业联盟)和EU(欧盟)的有机标准框架下制定的,现按照《有机产品国家标准》(GB /T 19630—2011)执行.国家标准包括生产、加工、标识与销售、管理体系4部分内容,并对允许使用的物质和生产措施进行了说明和规范。其中在作物种植方面:要求有机生产基地应远离城区、工矿区、交通主干线、工业污染源、生活垃圾场等.基地的环境质量应符合土壤环境质量、农田灌溉用水水质、环境空气质量相关标准的要求,有机和常规生产区必须设置缓冲带和栖息地,所以,在有机农业设施建设中必须考虑缓冲带和栖息地,适当扩大占地面积。常规农田转换有机农田必须经过2—3年的转换期,转换期的开始时间是从提交认证申请之日算起,一年生作物的转换期一般不少于24个月,多年生作物的转换期一般不少于36个月,因此有机农业生产类项目建设期和运营期的确定及产品收益测算需要考虑转换期的处理。转换期内必须完全按照有机农业的要求进行管理.禁止在有机生产体系或有机产品中引入或使用转基因生物及其衍生物,包括植物、动物、种子、繁殖材料及肥料、土壤改良物质、植物保护产品等农业投入物质。存在平行生产的农场,常规生产部分也不得引入或使用转基因生物.在作物种植期,对种子和种苗选择、作物栽培、土肥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污染控制、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
四、我国有机农业与有机产业的挑战与前景
我国有机农业与有机产业起步虽然较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市场规模在横向上扩展面很广,有机产品的种类丰富,然而其产业发展存在的内生性挑战也比较明显,仍然存在“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式发展,即重中间认证环节的发展,有机认证证书发放量逐年递增;轻前端有机农业基础研究、技术开发降低成本;轻后端市场认可度提升及体系建设,销售渠道开拓等;这样的产业现状也导致了一些列的发展瓶颈。
首先有机认证市场监管不严,市场较为混乱。目前国内有机市场上认证超期限、超认证范围销售或假冒认证证书、不规范使用认证标识等违法违规现象还普遍存在。近2年全国有机产品认证专项监督检査结果显示,市场上15%的有机产品是未经过认证或认证过期的假冒产品。同时,如今国内认证机构越来越多,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机构在开展有机认证活动时并未严格遵守认证规则,资料造假、随意缩短转换期和买证卖证等违规现象依然存在。有机产品的公信力受到一定的打击,影响了整个有机产业的发展。
其次是有机涉农企业前期利润较低,导致知识型员工流动性大,人才流失又造成研发不足、成本提升,利润受损的不良循环。常规生产要转换成有机生产必须按有机农业国家标准建立管理体系并运行,并需要经过2~3年的转换期,转换期产品只能作为常规产品出售;转换期内不得使用化肥、农药,而有机肥肥力在短时间内是得不到充分发挥的,产量会比常规农业有所降低。因此,有机农业前期利润较低,很难有高薪培养知识密集型人才队伍,培训和交流发展的机会也会较其他行业减少、加之工作地点偏远、工作条件艰苦等原因,致使一些有机涉农企业人才供给捉襟见肘。
最后,农业实体经济融资困难问题长期存在。有机涉农产业常缺乏相应的产业规划、收益测算及财务模型搭建缺乏相应的行业依据,另外农业属于周期性行业,生产过程中流动资金需求呈现出期限短、规模小的特征,贷款额度、期限、保证方式上传统农村金融服务模式与新型有机农业经营主体的期望有一定差距,获得贷款的几率远低于预期。
我国有机农产品发展前景方面。随着化肥、农药等化学合成品的使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农业发展面临着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的威胁,有机农业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之一。尽管我国有机农业面积不断增加,但比例仍较低,只占不足我国耕地面积的0.4%,我国发展有机农业还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因此,有机农业与有机产业的发展现今还有国家政策的保驾护航,一方面需要有国家层面的有机农业和有机产业发展中长发展规划或框架,以便更好指导各地各级政府专项发展有机农业和有机产业,另一方也需要有更加贴合有机农业和有机产业运行规律的融资政策,激发有机农业和有机产业未来的绿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