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泓咨询干货|第一期:医养结合课题《老龄化社会与银色经济》
老龄化社会
一、老年人的定义
按照国际规定,65周岁以上的人确定为老年;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定义为60周岁以上的人群,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认为65岁是分界点;在中国,60周岁以上的公民为老年人。
二、 老龄化社会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根据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确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严重老龄化。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和地区进入老龄化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4%时,就是深度老龄社会。
据此推算,我国早在2000年就已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2012年时老年人口总数已达到1.94亿,占人口总数的14.3%,正式迈入了“深度老龄社会”。另外,结合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有关人口预测的结果,我国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高龄化都呈现逐步加深态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由1982年的7.63%持续增加到2050年的34.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由1982年的4.91%持续增加到2050年的28.1%,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由1982年的6.59%持续增加到2050年的22.36%。
人口预测结果显示,2020年、2030年、2040年、205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分别达到2.55亿人、3.71亿人、4.37亿人和4.83亿人,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分别达到0.29亿人、0.43亿人、0.67亿人和1.08亿人,中国将成为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2020-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预测分析图(公开数据整理)
三、 我国老龄化特点
和其他国家经历的老龄化相比,我国老龄化有其自身特点,包括老人规模大、老化速度快、未富先老、家庭规模小因而养老功能弱、老人整体健康程度差、养老保障体系待完善等,这些现状之严峻使得很多人对老龄化存有忧虑。
01、基数大、速度快
据联合国预测,1950-2000年,世界老年人口增长176%,我国增长217%;2000-2025年,世界老年人口增长90%,我国增长111%。另外,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预测,65岁以上老年人比重从7%上升到14%所经历的时间,法国是115年,瑞典是85年,美国是69年,英国是45年,日本是30年,而中国不到25年就从老龄化社会迈入了深度老龄化,已经进入老龄化速度最快国家之列。
02、底子薄、负担重
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收入较高水平情况下出现的,而且它们基本建立了较健全的养老保险体系。例如,美国1935年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时还没有进入老龄化社会;日本进入老龄化社会时有较充裕的财力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另外,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基本达到20000美元以上,是“先富后老”,这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奠定了经济基础。而我国的老龄化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人均国民收入较低的情况下出现的,整体社会保障实力还不强,呈现出“未富先老”,无疑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
03、地区不平衡、城乡倒置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上海(1979年)和最迟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宁夏(2012年)比较,时间跨度长达33年。同时,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源源不断从农村流入城市,降低城市老年人口比重的同时却提高了农村实际老龄化程度,目前我国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这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重要特征之一。
04、家庭赡养负担逐步加剧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几十年的全面推行,独生子女趋势下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家庭结构呈现“4-2-1”模式,甚至出现了“8-4-2-1”的严峻形势,目前,1对夫妻照顾4个老人的局面已成常态,老龄化加重的同时我国传统的“父养子、子养父”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空巢老人日趋增多,赡养负担正在日趋加剧。于此同时,赡养比例也在逐步缩减,2010年我国赡养比(即14~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与赡养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值)约为5:1,2020年赡养比将会降至约2.5:1,到2050年赡养比约为1.7:1,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不断加重,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已经不可避免的成为社会主流问题。
四、我国老龄化趋势
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从2001年2100年,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
这一阶段,我国将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55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8%,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900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1.37%。
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
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进入老年期,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开始加速增长,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同时,由于总人口逐渐实现零增长并开始负增长,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速。到202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2.7亿,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83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4.1%以上,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08亿人,占老年人口的22.36%。2030-2050年,我国人口总抚养比和老年人口抚养比将分别保持在60-70%和40-50%,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
第三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
2051年,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83亿,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这一阶段,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0%左右,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总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在25-30%,重度老龄化和高龄化问题将显得越来越突出。
银色经济
中国正在不可逆转地冲进老龄化的快车道,对于未富先老的中国,老龄化绝对是个巨大的挑战。相反的,迅猛的银发浪潮将使得老龄经济成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老龄经济作为新兴消费产业,其涵盖老年人衣食住用行等各方面需求,产业链长,能够吸纳的就业人数多,在促进生产、拉动消费、推动经济发展以及带动就业等方面都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银色经济的提出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燕绥用“银色经济”来指代老龄化中蕴含的老龄经济发展潜力。她认为,银色经济就是基于健康长寿和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和约束条件来组织、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活动及供求关系的总称。
银色经济是通过全生命周期的关注和经营,注重技术进步和人民进步的并重,主题是健康长寿。而健康长寿就意味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达。1950年联合国发布了《人口老龄化研究报告(1950-2050)》提出,21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就积极人口老龄化达成共识,即身心健康、社会参与和社会保障,意在培育劳动人口红利和老年人口红利。世界卫生组织于2007年提出“投资健康和构建安全未来”的倡议,人类进入人工智能和投资健康的银色经济时代,国民预期寿命可能超过100岁,国家应按照国民不断增长的健康长寿的消费需求和约束条件,组织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实现供需平衡与代际和谐。
二、银色经济的需求空间
老龄化人口日渐增多,预计到2050年,每3个中国人中就将有1个老人。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届时步入中老的一代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高净值群体,由于“银色经济”产业联动效应明显,拓展了健康、养老、理财、安全等消费新需求,未来“银色经济”产业将替代房地产成为第一大消费产业,呈现出规模大、需求多样化、老年消费产业供给不足、老年人消费意愿明显等特点,未来我国老年消费市场是一片蓝海。
从消费潜力角度分析:
根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2014年,我国老年人消费总量突破4万亿元,占GDP比重8%左右;2017年市场规模5.5万亿,消费结构从生存型向文化休闲型初步转变;2019年养老产业市场规模达6.89万亿元,老龄化问题的日趋加剧,成为了促使养老产业迅速发展的动力。另外,结合全国老龄工委发布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预测数据,预计2020年老龄产业将达到7.7万亿元,2030年老年人口消费潜力将超过20万亿,到2050年,老年人口消费潜力将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占GDP比重将增长到33%左右,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经济的支柱之一,我国也将成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
2020-2050年我国老年人消费潜力预测分析图(公开数据整理)
从购买力角度分析:
首先,老龄人群的子女多已长大成人,面临的经济负担相对较轻;其次,老年人消费观念转变越来越快,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愿意为自己的健康和娱乐支出更多的花费,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老年人口消费市场的购买力水平。第三,城市老年人的收入在不断提高,相当大比例的老年人拥有离退休金和储蓄存款;而农村养老保险体系日益完善,农村的老年人口也拥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再者,除了老年自身收入外,在具有养老传统美德的中国,老年人的消费还有来自子女的奉养。因此,从老年人的需求和老年人的经济收入来看,其购买潜力还是巨大的。行业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老年人均消费开支约3.0万元,同年全体居民人均消费开支约2.15万元,老年人的人均消费开支是全体居民人均消费开支的1.4倍,发展前景广阔。
从消费产品需求角度分析:
2018年我国老年消费支出中医疗保健支出比例超过20%,主要集中在生活困难、完全失能及半失能的老年人,高龄老年人是生活用品及服务的主要消费者。未来老年健康产业市场潜力巨大,内在潜力有待激发,健康养生、健康体检、慢病管理、体质测定、体育健身、运动康复、医疗旅游等多样化健康服务发展前景广阔。同时,老年消费具有日常支出占比高、健康养老需求高、对品牌忠诚度高、网络消费发展快、享受型消费持续增长等特点,因此,养老产品必须以需要为导向,开发设计个性化的老龄用品和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增加有效供给,才能真正拉动老年消费和拓展市场。
从政策和政府支持的角度分析:
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十分关心老年群体,不断采取积极措施,推动老龄事业发展进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提出,要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让广大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大力发展养老产业。到2022年,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到2035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安排更加科学有效;到本世纪中叶,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度安排成熟完备。各项政策和制度体系的完善,为我国养老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产业生命周期发展角度分析:
一般而言,每个产业都要经历一个由成长到衰退的发展演变过程,即行业从初创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到衰退阶段的四阶段生命周期。养老产业在我国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同时该产业又涵盖了老年人衣食住用行等各方面需求,涉及生产、经营和服务等多个领域,产业链长,能够吸纳的就业人数多,在促进生产、拉动消费、推动经济发展以及带动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养老产业是极具市场价值和开发潜力的新兴产业,未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综上,结合老年人消费潜力、购买力、政策支持、产业生长周期等不同角度的综合分析,未来一段时间我国老龄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将带来“银色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突飞猛进的养老需求空间。各级政府和社会团体等要根据老龄产业的特征,从需求侧和供给侧同时发力,深入研究老年人消费现状、消费特点和消费心理,引导老年人树立科学理性健康的消费新理念,推动老年消费转型升级,把服务亿万老年人的“夕阳红”事业打造成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使之成为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扩就业的重要力量,提升老龄产品和服务质量,让亿万老年人不断增强养老服务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