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泓智库 | “农业芯片”卡脖子?抓好这2点,创造中国农业更高附加值
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格局下,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优化品种和精深加工是两个关键领域。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在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和头部人才的基础上,推动优化品种和精深加工,从而创造最大附加值。
优化品种的科技创新
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种业是农业皇冠上的明珠,是农业的“芯片”,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种子需求国,种业市场规模超千亿元。经过多年持续攻关,我国种业科技水平稳步提升。水稻、玉米、小麦等三大主粮高效育种技术体系逐渐完善,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主要粮食作物良种全覆盖。
近年来,中国种企研发投入加大、兼并重组加快,行业整体竞争力明显提升。目前,全球种业前10强中,中国种企占有两席,分别为隆平高科、先正达中国。
不过,到目前为止,我国企业与国际巨头相比,依然存在明显差距。全国作物种业企业研发总投入不到德国拜耳一半,国内育种资源、人才的大头仍集中在科研院所。因此,对中国种业来说,“十四五”时期,要把科技自立自强摆上突出位置,在保护资源、自主创新、做强企业、建好基地上下功夫,打好种业翻身仗。种业竞争本质是科技创新比拼,优化品种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关键。通过科技创新,可以引进基因编辑、基因改良和遗传育种等先进技术,加快培育新品种的速度和效果。世界先进技术如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已经在农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它可以精准地修改植物基因,使其具备抗病虫害、耐逆性等优势。此外,通过头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可以提升农业科研水平,加速品种创新和推广应用的进程。
精深加工的科技创新
从国内外发展趋势和城乡消费需求看,农产品深加工各环节聚集了当今先进科学技术,如生物技术、分离技术等,科技含量高成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最显著的特点。但加工技术和设备落后、科研创新能力差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健康发展的瓶颈。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技术和装备普遍落后,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难以逾越的鸿沟。加之农产品加工技术的供给难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国内科研院校农产品深加工方面人才紧缺,基层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少,加上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联系松散,科研成果难以有效及时转化。
同时,受各种因素影响,企业自身难以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深加工相关技术的科研创新,各类技术人才缺乏,技术储备严重不足,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研发进程缓慢,科技创新能力差,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由于没有先进科技和创新精神作为支撑,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难以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
农产品精深加工作为构建乡村产业链、价值链和利益链的关键环节,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农产品精深加工是提高附加值和产品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科技创新可以引进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设备,提高产品的加工效率和质量。例如,在食品加工领域,利用高压处理、微波技术、超声波技术等现代技术,可以改善产品口感、延长保鲜期,并开发出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此外,科技创新还可以探索新的加工方法,如生物转化技术和发酵技术,将农产品转化为具有功能性和营养价值的新产品,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
除了科技创新以外,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更应该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结合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规划,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引进相关技术人才,创新科研成果转化和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机制,激发科技人员服务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人才支撑。
通过优化品种和精深加工的科技创新,农产品的附加值得以提升。这对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优化品种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的收入。其次,精深加工可以将农产品转化为更多种类的产品,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满足不同消费需求,进一步提高附加值和利润空间。最后,科技创新还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促进农产品的出口和国际市场开拓,为国家经济带来更多的外汇收入。
综上,科技创新在优化品种和精深加工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通过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和头部人才,农业领域可以加速品种创新和精深加工的进程,创造最大附加值。这将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并为国家经济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因此,我们应当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为农业领域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德泓咨询”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德泓咨询平台所有。如需转载开白,请在相应文章下方留言并附上转载方的公众号ID,转载时需在文章开头注明正确的来源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