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泓智库 | 用数字经济模式,重塑县域经济发展的底座(数字赋能篇)
2016年杭州G20峰会上,“数字经济”概念首次走入公众视野。从此以后,“数字经济”在我国多个重要场合、重大战略、重要政策中被反复提及,也逐步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数字经济发展共识,数字经济一片繁荣。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9.8%。可以看出,数字经济正深度融入我国社会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数字经济具有规模大、增长快、创新性强等特点,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在这个大背景下,数字经济也将成为县域经济走向振兴的重要手段。县域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产业普遍面临着产业规模效应不突出、产品附加值不高、相关产业配套不完善等发展问题,随着数字化经济在各产业领域的深入发展,县域经济如何搭上“数字化快车”进一步释放经济效益并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当下需要迫切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绕不开的就是要重点关注产业,尤其是产业数字化。产业数字化是传统产业利用数字技术,构建数据闭环,促进供给侧提质增效,不断满足需求侧改善体验的新的产业模式。我国部分县域农业数字化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但新发阶段下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部分原始产品没有形成统一的检测,包装,定价标准,受市场需求消费者偏好影响较大,会出现产品价低,滞销等现象。二是产业过于聚焦生产,对于销售、品牌打造的考虑较少,难以形成特色品牌,从长远来看,产品没有辨识度,更为无法享受到品牌效应带来的额外收益。
那么,用数字经济模式重塑县域经济发展的底座,从三产角度来看,应该如何做呢?
数据赋能农业
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数字乡村”的建设。随着“数字乡村”政策的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正逢其时。
在乡村振兴战略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引领下,农业的发展已经逐渐由单纯的一产种植延伸到二产的粗加工、精深加工以及三产的农旅、农文旅、农商旅等融合发展。传统农业的产业链得到有效拉长,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农民增收向好发展。
县域经济的基础是农业,随着“数字+农业”、“农业+数字”的多样化创新发展,传统农业也开始了从“体力农业”到“智力农业”的转型之路。、
农业数字化的推广与应用,为农业农村的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创造了新的可能。例如:
农业遥感领域:利用卫星、无人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精准获取农作物种植面积、分布情况、农业灾害情况等、并可以预测作物产量的“科技眼”;
农产品流通领域:建立农产品产业B2B线上交易平台,将涉农供应链商家原有的线下行为数字化,在实现交易流程数字化的同时,通过在线交易订单,打通下游物流系统和互联网金融系统;
农业金融领域:可以打造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根据农业供应链运行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等,为农业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及农户提供融资服务。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以大数据为载体,将通过生产模式、消费模式、流通模式等变革重塑传统农业发展模型,充分释放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和潜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数据赋能工业
从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环境来看,市场需求持续波动、企业经营压力加剧,自主创新薄弱等现状,使得县域制造业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
从河南大部分地区看,县域制造业企业大多集中于产业链的生产制造环节,长期过度依赖成熟的技术输入和固化的工艺流程,往往缺乏自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企业基层创新能力被弱化,并存在诸多局限性。
因此,县域工业数字化转型主要体现在由数字化带来的研发方式、生产方式、管理方式、服务方式等全链条的经营模式变革,从而实现对工业产品附加值和服务质量的双重提升,大幅度提升产业附加值,有效增强市场竞争力。例如:
依托精细化生产过程管控、透明化车间执行跟踪、高效物流管理,实现调度控制场所集中化、生产过程管控精准高效化、生产方式个性化;
围绕生产相关的业务,以指标、流程、数据为核心,以信息系统为支撑,提升生产过程的运行水平和运行能力。通过对生产流程各环节的信息进行数据采集、多维度可视化等处理来实现柔性生产,推动制造模式变革,从而满足市场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大多数流程执行的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厂商的生产灵活性和市场应变能力,缩短产品生产周期。
数据赋能服务业
近年来,服务业规模日益壮大,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202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52.8%,增加值远超第二产业,服务业主导产业地位逐步确立。县域作为连接城乡的关键节点,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数据赋能服务业,主要体现在产业体系搭建方面。例如:
1)抢抓服务业数字化的时代机遇,突破县域服务业重点领域数字化创新,构建新时代服务业数字创新发展新体系;推动服务业与农业、工业融合,创新乡村游、文化旅游、工业旅游等新模式,巩固服务业的基础支撑水平。
2)加快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数字产业关联企业,丰富产业业态项目;结合县域产业基础,加快发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制造等新模式,丰富产业数字化内涵。
3)加快县域数字化治理创新。以政务大数据为切入点,依托教育、医疗、养老等普惠性服务,推动传统政务服务模式创新、服务产品创新,同时推动智慧县城、数字乡村、县域产业大脑等建设,创新县域治理模式,构建面向人民群众的高质量公共信息服务体系。